< 更新 更早 >

心熏

有些人利益薰心。有些人以心熏利益。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纯为道义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理想情形,并为无数的故事所渲染,所谓的道义,不过是利益的协调分配。

我在此提出的质问正是:当你觉得道义都不可以离开利益而谈的时候,是否也架设了人际关系纯为利益的这种理想情形呢?这种理想情形,是马克思教条主义的一个邪派一直宣传的观点,并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许多故事所不断“印证”。

我那时说,人与人的关系,只需两词便可断尽,利益 以及幻觉。关于两人感情真心实意的幻觉乃是为温情脉脉的表象所哺育;关于两人敌对的幻觉乃是为两人交往中的不快的表象所哺育。人的心是多么复杂啊,自己都不懂得自己的心,两心究竟有多相洽相悖,又有谁知道;利益和现实的威力又是多么大。所以,一切,不过是, 利益 以及 幻觉 罢了。

我最终从理论上否定了我心里一直认定就是事实和真相的那种人性本恶+熙攘为利的理想情形。可是,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确定,人,是否有真心,甚或我自己,有的是否是真心。

利益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它要通过人的心。人的心天生不允许某种心理平衡被破坏掉,他对平衡被破坏的第一反应就是去恢复它。可是每个人的心理平衡点不一样,这是由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所决定的,这种平衡是隐秘的、难以言说的、多样的、通常是潜意识的。可以称之为心中的面子。

一个人从小长到大,无数的人对他说了无数的话,每一句话都悄然地介入了平衡点的设定。一句话以知识和常识的形态浸润我们,和自己身边的某个哪怕对自己无足轻重的人对自己说出这句话,是有天差地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安慰和情话的基本形态不变,说跟不说还是大不一样。这些话,无论自己是否认同,都无法抗拒它们对自己的影响。这些话诧异了平衡点,或者从某一个角度坚定了隐隐约约量子般不确定的平衡点的位置。这些“话”,也可以是一个行动,一些引起了大脑对之进行符号化、属性化的事件。

当一个人舍己救人的时候,真的是因为他高尚吗?那一刻,他自己的心理平衡被破坏了,他无法不出手。真的是没有办法。他无奈地舍己救人了,因为他不能和自己的心理平衡的力量相抗衡。真的是没有办法。

可是为什么有人会舍人救己?同样是他的心理平衡被破坏了,无论他事后如何有良心的折磨,如何后悔自己当时的决定,如何觉得当时自己以邪恶之心运用了自由意志,那一刻他只会作出那样的事情,像狗逼急了跳墙一样。真的是没有办法。

那一刻过后,原先在他心里地位相等同的一些平衡就自然地排出了轻重。没有什么事比一个人他自己做出的事更能影响他的平衡点的位置。原先自己认定的平衡点被虚化了,真实的平衡点被暴露。可是如果自己坚持旧有的平衡点,那么在日常的小事里,那些自己认定的平衡点还是会把真正的平衡点掩映起来。

习惯造成的仓促的第一反应造成的结果可能震撼原先的平衡点。就好像一个还完全在矜持里的女孩子,几个人碰了钉子之后,这墙就软了。因为她自己觉醒了。

宋皿

Published under (CC) BY-NC-ND tagged with 书写 心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