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 更早 >

哲思

这个时代是哲学泛滥的时代,所以是需要真哲学的时代。

有些“哲学家”对各学科的现时发展无一点最基本的知道,只会空谈教条,或胡作冥想;有些“哲学家”全不知哲学为何物,只扯之以为大旗,秉“文史哲不分家”将一点随感思絮牵强点染成哲学;有些“哲学家”安于对各学科的总结和概括,只会说已成废话的话,并助长已成常识的偏见;有些“哲学家”以为哲学是各个学科的最高指导,时时指手划脚,处处批判封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哲学的概念在大众脑中总是很模糊。有时觉得哲学玄妙、高深,有时又觉得哲学教条和无用,总之心理上颇有距离。不少人力将哲学通俗化,颇讨大众欢心。但通俗化后的哲学沦为二流。大众中很大一部份注定与真正的哲学无关。他们在生活中耽于利益,迷于欲望,惯于现实,做出过许多抉择,这些抉择使他们离真正的哲学越来越远。

与哲学有关的,大致是:哲学思考、哲学家、哲学表述。三位一体。大众通常接触的是哲学表述,以为那就是哲学的一切。大众通常听说过诸位哲学家,通常因他们的不同凡响而奉为圣哲,因他们的琐屑言行而视为常人,因他们的惊世骇俗而指为疯子。但大众通常看不见在这一切背后的哲学的活魂灵——哲学思考。

哲学家也曾是一个孩子。如所有孩子一般,他也曾时时睁着好奇而认真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切近、简单或是近于幻想的方式解释所见,并尽量习惯常见而无害的所见。然后他发现自己似乎是有自由意志和种种需要的存在,但他意志的执行、需要的满足又受制于他物理性的存在。他觉出自己的无力,学会了直接使用别人他物的力量,同时,也学会了借用别人和古人的智能。他逐渐安于这种借用。

(使用语言进行思考,就是对别人智能的第一步借用。当一个哲学家开始自觉地进行哲学思考时,他已经借用了太多太多别人的智能,甚至过分依赖于这些借来的东西。语言是他最先借用的。根深蒂固,最难摆脱。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哲学论争不过是字眼的论争。)

但他开始隐约觉出不妥。他看见完美现出裂缝,自洽现出矛盾,确信现出可疑,祥和出现危险。他或许是太敏感了,但他看到了一些征兆,这些征兆至少告诉他,应该尽量敏锐地观察,独立地思考,做尽量彻底的反思,撕破一些东西,找到一些东西,超越一些东西。他的哲学思考开始了。

如上所述,哲学思考的起点是发现原来确信的东西其实是可疑的。权威、众词、情感、感官乃至实践,都难对此作出大保。但是,哲学思考竟然开始了,却是因为还未完全放弃对理性或能做保的希望。

宋皿

Published under (CC) BY-NC-ND tagged with 书写 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