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 更早 >

创值

我发现了一系列规则来描述我们对于技术的反应:

  1.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不过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新鲜而激动人心的,它们将会革命性地改变世界,我或许可以借此开展一番大事业;
  3.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 Douglas Adams 《The Salmon of Doubt》

这段话说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源自自己经历而有的、自己难以察觉的盲点。就像那句话:“你没有错,你只是老了。”

意识到自己会有盲点,然后去用心观察和体会世界展现出来的多样性,是创新的伊始。

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创造,都历经了三个阶段:

  1. 人们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2. 人们认为虽然这种方法可以被实现出来,但是和现行的方法比较没有任何优势,因此没有必要采用这种方法;
  3. 人们须臾离不开这种方法。

—— Thomas J.R. Hughes 《Isogeometric Analysis: Past, Present, Future》

一个伟大的创新产物,需要走到阶段3,变得具备不可或缺的价值,变成“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需要先经历两个阶段,一个叫做“不可能”,另外一个叫做“不值得/没必要”。

我们在工作中的确会倾向于在不可能中寻找可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趟出一条新路。但作为务实者,我们也会倾向于做成本收益的精算,分析优劣,选择稳健的方案。很多时候,在真正的突破到来之前,我们进入一条“最优”的路径将就前行,甚至就这样形成历史惯性与路径依赖,陷入一个局部极小的势阱。

此时其他方式看上去都失去了明显的优势,只有极少数因为某种理念而执着的人们,才会持续在看似已经过气无望的领域耕耘,突破势垒,挖掘出之前未显现的优势,将原来“最优”的方案变成历史的一次曲折。

所以,真正有所创新、有所作为的人,不仅战胜了“不可能”,更是战胜了“不值得”,才创造出了新的价值。

宋皿

Published under (CC) BY-NC-ND tagged with 书写 摘抄 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