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 更早 >

韩寒

对韩寒的印象,主要是对应试教育的反叛(虽然我认为他完成的个人反叛,既不系统有效,也没有代表意义——偏科和厌学),新概念作文大赛,《三重门》,高中时对他的评价(“韩寒,只是喊喊而已”),2011年他的部分博客(好的时候,评价是“这篇博客是对某某现象或某某想法的一个很好的表述文本”)。

坏的时候,评价是“避开症结言他,只求轻佻的反讽,插诨打科,总是笼罩一种不指望和淡漠”。他偏好过钱钟书的文字和学问,早期作品,充满了对其有些过度的模仿。从博客和我读过的一两本没留下印象的小说可以看得出来他的阅读、言论有快餐的气息,思想没有明晰的诉求和追索,始终有点淡淡的慵懒淡漠。

“公知”韩寒从未做过,也从未有兴趣和学识去做时政攻坚者。他看不见问题的症结,只见到好大一团驱不散的乌云奇形怪状,于是隔靴搔痒地嘲讽之。不过至少,有些人是更差的领骂者。

『在这个转型中的浮躁社会里,就是越浮躁的声音越容易赢得听众,大众只需要观点、姿态、声音和警句,借来浇自己的块垒,不需要逻辑与分析。背靠断裂的历史,面临优势文化无形的压迫,很多知识分子的自信心也缩小到只容许他们重复发出和接受那些貌似强大、绝对的声音。』

『韩寒的神话是反智,是消费至上主义。韩寒诞生之初是以反抗体制的面目出现的,个性与天赋,造就了他原始的成功,但很快反抗变成了一种符号,而天赋又不足以弥补缺憾,这使得韩寒身上的商品特征比其他特征更加变得本质化。』

『韩寒的话语策略大抵是“逆取顺守”,指他以颠覆秩序的方式赢得声誉,却以顺应主流价值的方式固守并推高这种名声。……韩寒是叛逆与消费一代即将回归主流的最好象征。』

韩寒就他个人而言,反叛和反思【群体暴力、集体规条、盲从、体制】(以下简称拉康的大他者“Autre”)。但韩寒现象却是反智和消费至上主义的,他的名利也正是群体暴力的另外一种体现。因此,韩寒现象的悖论就是,他以反抗Autre的姿态得到了Autre的委任。

他的力量全在这委任上,所以他不仅不能更有力地反抗,而且他的反抗反而强化了Autre和对他的委任。无论他的初衷和自我认同(拉康的小他者“autre”)如何,都已经不再重要,并且会被他有意无意的行为所消解。

《三重门》的序中曹文轩高度赞扬韩寒的少年老成(同时大讲同龄人怎么儿童),并阐述这是人文知识造成的。这一个价值判断不知影响多少读者,但是韩寒自己的博文对此的看法是,这样“少年老成”的作品,恰恰是一个少年对于钱式幽默中的“老成”拙劣的仿写;而所谓旁征博引,不过是一个少年功利的装逼。韩寒的出名和“成功”,来源于他自己鄙视的一面得到了不知情(不懂其它同龄少年)的长者带有矫情的关爱色彩的赏识。这还是一个悖论。

宋皿

Published under (CC) BY-NC-ND tagged with 韩寒 书写 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