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 更早 >

读写

似乎这里对我而言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我越来越无法肯定我的某些执著的价值的今天。任何的文字碎片,从硬盘里的文件上升到书写于此,似乎越来越变成一个慎重的过程。这里的世界历史对我越来越重要,我越来越不愿意使这种历史以我不愿意的方式呈现。其实是一种带着傻气的在意。或许,我的“我执”越来越严重了。这或许是因为,我曾经以爱的名义把一个主体当作绝对,而自己的“我”也附着在这个主体上成长到了过于绝对的地步,从这个主体上撕裂下来的我,已经压制不住 “我”作为单个主体的无限扩张了。主体的扩张与压抑之间的冲突,从未像今天这般严重。在拉锯后的心灵战场上,战火似乎摧毁了一切晶莹的南北。晶莹一直在涌出来,平静也非特别难得,然而在这种气氛之下,晶莹沾染烟火,平静不能祛除张紧。事实层面一日不脱出今日所陷的泥潭,心灵层面就永远无法有根本性的改变。纵然在愧疚之中,主体的轻狂依然不断在得到陈述。

我似乎一直都缺乏将散沙般的思绪拢起来的能力,至今,始终完成不了一篇具有的单一而完整的生命的文字,始终都只是完成文字的碎片。反正生命的意义都不清楚,书写的意义又何须清楚,也不必在意是否能完成某种形态的书写,只要在能做的时候,做一些能做的事情就好了。有时候把一些简单的想法写得冗长,也没有什么,反正先形成冗长的文本,将来再抖薄来吧。

我一直有两个基本的阅读习惯,一是当要做某一方面的阅读时,总是先去读更高深更难懂的书,读看不懂的书,内心的体悟是隐约的,而且有了隐约的方向,这时回头去读一些浅显些的,隐约便踏着实地,到达单阅读浅显的书所不能到达的地方,二是我会同时阅读倾向迥异甚至相反的书,使书们的观点对冲,各观点的阐述者越是优秀和正确,我在对冲中的收获就越大,还免于被单一的观点俘虏。后来回想时,又想起自己的两个观念,一个是“抖”,另一个是“触角”。抖,我在《还存在知识分子吗?》中已经提到过了。而触角,是说,一本书最重要的不是给你知识,而是给你触角,把你链接到一些你原本知识领域之外的地方,看完一本书,就在你心里种植下了对另外一些书的需要,你就借着一本书到达另外一些书,顺流追下去,结果你的视野就越来越开阔。其实,“抖”本身也是一种“触角”,所谓“用自己原有的智识拿起他们的文本抖一抖,掉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其实就是用心中触角来在浩渺的文字中,找到那么一两个属于自己的,只有用触角连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其余,都只不过是用来忘记的短暂记忆罢了。

一篇很长的东西,很难使人愿意阅读,于是我一般都在旁写一篇短小的东西,把冗长的东西包裹起来。冗长的东西,其实也是一小段一小段写成的,其实我的笔力,甚至很难控制一句话的形态,用尽全力,也不过顾及一小段话罢了,所以有些小段的话突然写得自成一个小世界,然后又用一些勉强的句子把这一个个世界串起来。就好像生活,是用漫长的平淡无味的日子将短暂的美好串起来一样。我在文字里写不出整体结构,在人生里也写不出。

宋皿

Published under (CC) BY-NC-ND tagged with 书写 读写